马拉松

“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埃塞俄比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”


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这场年度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托拉·基比迪(Tola Kibide)以2小时05分3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打破赛会纪录;女子组冠军则由肯尼亚选手海伦·奥比里(Helen Obiri)以2小时20分12秒的成绩摘得,本次赛事不仅展现了高水平竞技,更成为全民健身与城市文化交融的典范。

马拉松

赛事规模创新高,组织保障全面升级

本届北京马拉松延续了“双金标”赛事的国际标准,赛道沿用经典路线,从天安门广场出发,途经西长安街、昆玉河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地标,最终抵达终点奥林匹克中心区,为提升选手体验,组委会增设了15个补给站,提供能量胶、盐丸及本地特色食品;同时引入AI人脸识别技术,确保比赛公平性,北京市政府还协调了2000余名志愿者和500名医疗人员,全程保障赛事安全。

国际选手表现亮眼,中国选手实现突破

男子组比赛中,基比迪在30公里后突然加速,甩开卫冕冠军肯尼亚选手基普乔格(Eliud Kipchoge),最终以领先1分12秒的优势冲线,他在赛后采访中表示:“北京凉爽的天气和热情的观众给了我壹号娱乐破纪录的动力。”女子组奥比里则凭借稳定的配速策略,在最后5公里反超埃塞俄比亚名将耶沙内(Yalemzerf Yehualaw),首次在中国赛场夺冠。

中国选手方面,35岁老将董国建以2小时09分45秒获得国内男子第一,总排名第八;女子选手张德顺则以2小时25分31秒创个人最好成绩,跻身国际前十,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楠表示:“中国选手的进步证明科学化训练初见成效,未来将加大马拉松梯队建设。”

全民参与热潮,彰显体育精神

除专业组外,赛事还设有公益跑、家庭跑等组别,吸引近10万名市民参与,72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连续第12年完成半马,他笑称:“跑步让我年轻了20岁。”组委会联合环保机构推行“零废弃赛事”,通过可降解号码布和垃圾分类回收,减少赛事对环境的影响。

马拉松经济助推城市发展

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,赛事期间外地跑者及亲友团带动酒店、餐饮消费超3亿元,王府井、三里屯等商圈推出马拉松主题优惠活动,部分商家营业额同比增长40%,国际田联理事塞巴斯蒂安·科(Sebastian Coe)评价:“北京马拉松已成为全球马拉松经济的标杆案例。”

展望未来:赛事国际化与大众化并重
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文在闭幕式上宣布,2025年赛事将首次增设轮椅马拉松组别,并计划与东京、波士顿等大满贯赛事联动,中国田径协会亦表示,未来三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新增20场A类马拉松,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战略。

马拉松

秋日的北京因马拉松而沸腾,选手们的汗水与观众的呐喊共同绘就了一幅动感画卷,这场体育盛宴不仅刷新了成绩,更让世界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活力与包容。